《学点历史》从书 反动阶级的圣人”—孔子 杨荣国编写 ==========第1页========== 毛主席语录 阶级斗争,一些阶级胜利了,一些阶级消灭了。这就是历史,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。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,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。 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。 ==========第2页========== 出版说明 毛主席教导我们重视学习历史,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这篇 光辉著作中指出:“不要割断历史。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,还 要懂得中国;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,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;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,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。”学习历史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革命导师所讲的革命道理,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,从而有 利于提高我们的阶级斗争,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。《学点历史》丛书,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出版的一套 历史普及读物。根据当前学习的需要,《学点历史》丛书将分册 出版,每册围绕一个中心,介绍历史知识,辅导历史学习。 ==========第3页========== 日录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 孔子干了些什么 顽固地反对社会变革 挽救奴隶制没落政权的方针 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方法 鼓吹天命和相信鬼神 反动的人性论和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反动影响 ==========第4页==========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 什么是种族奴隶制国家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的末年,这是周朝种族奴隶制国家行将 崩溃的时代。 “春秋时代”一词,本来是由一部名为《春秋》的鲁国编年的历史得名。《春秋》记事,起鲁隐公元年(公元前722年),止于鲁哀公 十四年(么公元前481年。现为叙事方便,史学界一般都以公元前770 年,即周平王东迁时作为“春秋时代”的开始,下限延到公元前476年,与“战国时代”相接。 我国古代的殷商(起初叫“商朝”,后来改称“殷朝”,历 史上常称“殷商”)和周朝,是属于种族奴隶制国家。 什么叫种族奴隶制国家,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? 在社会发展史上,最初的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。后来由于生产力逐渐发达,有了剩余的生产物。于是,在原始社会的氏族 中,当首领的如酋长等等,把这些剩余生产物据为已有,这样, 他们的生活地位逐渐不同于一般成员,成为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。 到原始社会末期,各氏族之间时常发生战争。起初,交战中 获得的俘虏是要杀掉的,后来由于生产力渐渐发达,氏族贵族就 ==========第5页========== 打主意,把抓到的俘虏作为奴隶使用,进行生产。如果整个氏族 被打败,那么这个氏族的全族成员就成为战胜者氏族的奴隶了。 这样一来,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,逐渐转变成为奴隶和奴隶 主两大阶级对立的奴隶社会。 这种由战胜者的氏族统治许多战败者的氏族,把战败者的氏 族成员,沦为种族奴隶的国家,就是种族奴隶制国家。 我国的殷朝和周朝,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奴隶制国家。 比如在殷商时,就是由“子”姓氏族统治的。以殷王为首的 统治集团,就是当时的氏族贵族,也是这个种族奴隶制国家中的 奴隶主阶级。 殷代的奴隶,分生产奴隶和家内奴隶两种:前者.从事生产 劳动,在甲骨文里称为“众”或“众人”;后者从事家内服役工作,分“臣”、“仆”、“奚”,“奴”、“妾”等。 “王大令众人日膏田,其受年。”(《殷墟书契前编》)又“王往,以众黍于同。”(《卜辞通纂》) “卜辞”中有臣、仆、奚、奴、妾等字。 根据甲骨文记载:殷人讨伐羌族,把俘虏作为奴隶,并命令 羌奴去狩猎,捕获的野兽,归殷氏族所有。 在种族奴隶制度下,奴隶不但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,连生命 也完全操纵在奴隶主手里。奴隶主可以任意处死奴隶,奴隶主死 了,还要拿许多活的奴隶杀死去陪葬,这种称为殉葬奴隶的数目, 2 ==========第6页========== 有时达数百人之多。 殷王在祭祀上帝、祖先时,也要拿奴隶去作祭品,如祭父丁 时,一次就杀了三百羌奴,把奴隶和牛、羊、猪等一样看待。 到了周代,政权的性质基本未变,仍然是一个种族奴隶制国 家。只是“姬”姓成为统治的氏族,代替了原来“子”姓氏族的地位。 以周王为首的种族奴隶主,灭亡了殷商以后,就把俘获的各 个氏族变为自己的种族奴隶。如周初曾先后建置了七十一国诸 侯,这些诸侯,就是王室分派到各地去统治种族奴隶的奴隶主。 “伐羌。”(《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》)“隻(获羌。”(《殷墟文字乙篇》)“乎多羌逐昆隻。”(《殷墟书契续编》) 据考古发掘,在安阳喉家庄的殷陵,每一亚字形大墓的殉葬奴 隶约有四百人。 “用三百羌于丁。”(《殷契卜辞》在“卜辞”中有很多用奴隶为祭牲的记录,最多一次达到上干人。 当时重要的封国,如武王弟康叔被封于卫,就分到“殷民七族”作为种族奴隶;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,就以“商奄之民”和 “殷民六族”为种族奴隶;成王弟唐叔封于晋,就继续统治原来是殷种族奴隶的“怀姓九宗”。其余的诸侯国家,在他们境内也 一样使用奴隶。 周人对于奴隶的待遇,和殷商一样,强迫他们从事农业生产, 3 ==========第7页========== 当时田野里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劳动。除农 业奴隶外,还有供奴隶主过奢侈生活的工商业奴隶。他们世代为 奴,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。 在周代还有称为“国人”的,这是种族奴隶制国家中的自由民。他们在血缘关系上属于统治者氏族,政治地位和身分比奴隶 高;但他们只是统治者氏族的一般成员,不是当权派,不象贵族 奴隶主那样享有特权。贵族和自由民之间,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。 “昔武王克商,成王定之。…故周么相王室以尹天下,于周为睦。分鲁公以…殷民六族一一条氏,徐氏、肖氏、索氏、长勺氏、尾勺氏,使帅其宗氏,辑其分族,将其类醜,以法则周 公…分康叔以.…殷民七族一一陶氏,施氏、繁氏、錡氏、樊氏、饥氏、终癸氏,…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。皆启以商政,疆以周索。分唐叔以…怀姓九宗,职官五正,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:启以夏政,疆以戎索。”(《左》定公四年传) “干耦其耘”(《诗经周顺载芟》),“十干维耦”(《噫嘻》, 就是说有一干对和一万对的奴隶同时从事耦耕。当时监督农耕奴隶的有“田睃”、“农正”。见《国语周语》) 奴隶的暴动 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!不论在殷商还是在周朝,在种族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之下,奴隶们总是不断地进行反抗的。 4 ==========第8页==========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,殷商时期的奴隶们,由于不堪压榨,逃 跑的很多,这在当时,也是对奴隶主的一种反抗。 奴隶们除了用逃跑方式进行反抗外,在奴隶主驱使他们搞农 业生产或其他劳役时,有的就怠工不于,有的甚至起来暴动。 一旦遇有机会,奴隶们更是大规模的起来反抗。如殷商末年,周人攻打殷纣王的时候,殷纣王役使的奴隶们就把武器倒转过 来,对付殷商的种族奴隶主。 周代奴隶主对于奴隶们的压榨,也非常残酷,所以奴隶们也 不断起来反抗。 周朝奴隶制国家的衰落,约在西周中期以后。周懿(同音“意”) 王时就己经走下坡路了。 甲骨文中有很多问会不会“丧众”的卜辞,说明当时奴隶逃亡的严重性。另外还有“途众”记载,这是指镇压奴隶暴动。 《尚书盘庚》谈到“弗请”,说明当时被奴役者已有起来反抗 的情况。 懿王之时,王室遂衰。”(《史记周本纪》) 到周厉王时,他不仅对奴隶们进行残酷的压榨,甚至对他本 氏族的一般成员,即作为自由民的“国人”,他也严厉镇压,要是背后对他说长道短,也抓来杀了。结果自由民和奴隶们一齐起来,把他赶跑了。 奴隶逃跑的逃跑,反抗的反抗,使奴隶的数目越来越少。周 5 ==========第9页========== 宣王时,由于奴隶日渐减少,进行过一次检查,但人都跑了,检 查还有什么用处呢?过去统冶阶级写的历史,说周宣王是一个什 么“中兴”的国王,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。 宣王的儿子幽王,也是一个昏庸而残暴的统治者,他后来被 犬戎族杀死在骊山的下面。以后周朝的王室在陕西一带再也站不 住脚,继位的平王就搬到现在河南的洛阳,历史上称为东周。 此后,周朝天子的统治只能挂个虚名,奴隶制走向衰亡。社会的发展,开始由种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。 '(厉王行暴虐侈傲,国人谤王。…王怒,得卫巫使监谤者,以告,则杀之.…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(国人乃相与胖,袭厉王。厉王出奔于彘。“(《史记周本纪》又,“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 王怒,得卫巫使监谤者,以告则杀之,…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(《国语周语》) “宣王既丧南国之师,乃料数也)民于太原。”(《国语.周语》) 变革的春秋时代 我国的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,由于奴隶逃亡和暴动不断产生,不仅周王的统治空有其名,就连其他各国诸侯的统治也很不 稳固。 例如: 公元前550年,陈国役使奴隶筑城,奴隶主的监工随便杀人,因此筑城奴隶起来暴动,把奴隶主庆虎、庆寅杀掉。 6 ==========第10页========== 公元前478年,卫国石圃利用手工业奴隶的暴动,围攻奴隶 主头子卫庄公。庄公跑出来后,被他辖区内的“戎州人”己氏杀死。 公元前470年,卫国的手工业奴隶起来暴动,没有兵器的就 拿着工具作武器,向卫国的奴隶主发动进攻,把奴隶主头子卫侯 辄赶跑了。 在郑国,奴隶们聚集在芦苇丛密的地方,打击郑国的奴隶主 阶级。 在晋国,奴隶们听到奴隶主头子要役使他们工作时,就象强 盗追来似的逃跑了。 “陈人城,板坠而杀人。役人相命,各杀其长,遂杀庆虎庆寅。"(《左》襄二十三年传) “(卫庄)公使匠久辛已,石圃因匠氏攻么公,公闭门而请,弗许,逾于北方而队(坠,折股,戎州人攻之…公入于戎州己氏,…己氏日:杀女汝),…遂杀之。”(《左》哀十七年传 “公卫侯辄)使三匠久,…三匠与拳弥以作乱,皆执利兵,无者执斤(即石奔引,工匠的生产工具),…噪以攻公。”(《左》哀二ナ五年传 “郑国多盗,取人于萑苻之泽。”(《左》昭二十年传)“民闻么公命,如逃寇仇。”(《左》昭三年传) 另一方面,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力量在发展,统治阶级内 ==========第11页========== 部也起了分化。例如鲁国的季氏,在新的社会变革形势下,就改 变了统治的办法。 公元前562年,鲁国大夫季孙、叔孙,孟孙三家就开始瓜分 “公室”,就是三家瓜分奴隶主头子鲁君的土地和奴隶。 瓜分以后怎么办呢? 季孙氏就适应当时新的形势,把分到的奴隶予以解放,土地 则采用租佃方式,租给被解放了的奴隶耕种:但叔孙氏仍维持旧 的奴隶制关系:孟孙氏则采用了新旧各半的办法。过了二十五年, 三家第二次四分公室时,就都采用季氏的办法了。 “襄公十一年)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,季氏尽征之.叔孙氏臣其子弟,孟氏取其半焉。及其舍之也,四分公室,季氏择二,二子各一,皆尽征之,而贡于公。”(《左》昭五年传) 就是说,这三家都逐渐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。 又如,齐国的田成子(古代“田”和“陈”是同一个姓,所 以又叫陈成子),他为了反对齐国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,收田租时用小斗,农民向他借贷时,则用大斗量给农民,用这种办法 来争取群众。这虽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为夺取齐国奴隶主贵族的 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权宜措施,但田氏在当时争得了群众的拥护,受到人民的欢迎。 在公元前485年,陈恒终于杀掉了齐国奴隶主贵族头子齐简 8 ==========第12页========== 公,取得了齐国的政权。 这,说明春秋时代是激列变革的时代。 “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。公叹日美哉室,其谁有此乎?晏子日: 敢问何谓也?公日:吾以为在德。对日:如君之言,其陈氏乎!陈氏虽无大德,而有施于民。豆区釜钟之数,其取之公也薄,其施之民也厚.公厚敛焉,陈氏厚施焉,民归之矣。诗日:虽无德与女,式歌且舞,陈氏之施,民歌舞之矣。"(《左》昭二十六年传)又:“晏子日。…齐其为陈氏!公弃其民,而归于陈氏.…(陈氏)以家量贷,而以公量收之。…民人…其爱之如父母,而归之如流水,欲无获民,将焉辟之!"(《左》昭三年传》 奴隶主贵族的没落 社会在变革,时代在前进! 奴隶们造反了,新兴力量在进攻,奴隶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。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,在社会的大变革当中,奴隶主贵族们 走上了没落的道路。 不是吗? 那些所谓古代圣王,什么虞舜呀!夏禹呀!商汤呀!他们氏 族的后代,早就沦为奴隶了。 “三后之姓,于今为庶。”(《左》昭三十二年传) 就在当时,晋国的栾氏、卻(Xi音戏)氏、周氏、原氏、狐 ==========第13页========== 氏、续氏、庆氏、伯氏等八家贵族的后裔,也都在社会变革中沦 落为奴隶。 这就是说,由于社会的变革,上下关系正在相互转化。 这种道理,也正如自然界的山谷变迁一样。古代的诗人不是这样说吗: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”本来是高高的崖岸,现在却变成了低陷的山谷;可是,原来是深陷的山谷,现在却成了高大的丘陵! 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”,社会上的一切本来就是不断变化 的。这两句诗,正好是春秋时代社会变革上下关系相互转化的写照! “叔向日:…栾、卻胥、原狐、续、庆、伯,降在皂隶。”(《左》昭三年传) “赵简子问于史墨日: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,诸猴与之,君死于外,而莫之或罪也!对日:…鲁君世从其失,季氏世修其勤,民忘 君矣。虽死于外,其谁矜之!社稷无常奉,君臣无常位,自古以然。故诗日,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,三后之姓,于今为庶,主所知也。"(《左》昭三十二年传) 在变革中孔子站在哪一边 在这么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;有奴隶们在斗争中争取解 放,有新兴力量从反抗中不断地取得胜利。同时,有的奴隶主贵 族没落下来,沦为奴隶。 o ==========第14页========== 整个奴隶制的统治,已经濒于崩溃了。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呀! 可是,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,孔子是站在哪一 边的呢?他的立场,他的政治态度,他的思想,是适应社会的发展,站在新兴力量一边,促使社会向封建制转化呢,还是逆时代 潮流而动,和没落奴隶主、贵族站在一起,顽固地维护垂死的奴隶制? 换句话说:在这浪潮滚滚的时代洪流中,他要搞社会革新, 还是要顽固保守:是要做个革命派,还是要做个反动派? 这是当时两个阶级,两条道路,两条路线的斗争! 在这两条路线的斗争中,孔子的表现是怎样的呢?让我们分析一下他一生的言行,就会清楚了。 11 ==========第15页========== 孔子干了些什么 孔子的简历 孔子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。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吹捧他, 称他做孔圣人;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战士,叫他孔老 二0 孔子名丘,字仲尼。祖先本是宋国贵族,属殷王朝的后代,他自己曾表明说“而丘也,殷人也”。到他父亲鄹(同音“邹”)叔纥做了鲁国大夫,才为鲁国人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,死于公元前479年。 孔子祖先弗父何,宋闵公的儿子、厉公的长兄。他本应做宋君的, 没有做,让给了他的弟弟。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,辅佐过戴公武公和 宣公。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,做过宋国的大司马。 见《礼记.擅弓》。 据崔东壁的《洙泗考信灵》:鄹,鲁邑,叔其字,纥其名,犹云卫叔封、申叔时也。《左传》作鄹叔纥见《左》襄十七年及十年),《史记》作叔梁纥,当以《左传》为是。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,即鲁襄么公二十二年,死在周敬王四十一年, 即鲁哀么公十六年。 孔子的家庭到他手里己经没落,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,做 12 ==========第16页========== 过些当时被认为下贱的事,帮人家记过账,又管理过仓库和看管 过牛羊。 后来孔子在鲁国做官,直到五十二岁时才做了鲁国的司寇 (官名,管治“盗贼”,相当于后来的司法部长),代理宰相的职务,但得意的时间并不长,三个月便下了台,死的时候七十三岁。孔子曾说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"(《论语子罕》)“孔子尝为委吏矣,日会计当而已矣,尝为乘田矣,日牛羊茁壮,长而己矣。”(《孟子万章》) “孔子与闻国三月,齐人闻而惧,.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 十人,…遗鲁君,…孔子遂行。”(《史记孔子世家》) 杀少正卯和“堕三都” 孔子做鲁国的司寇,所作所为,就好象周公旦,又严厉,又 毒辣。他上台刚只有七天,便把鲁国的一位革新派人士少正卯杀 了。 周么公,姓姬,名旦,是周武王的弟弟,周成王的叔叔,曾在周成 王时掌管朝政。从《尚书》中的《康诰》,《酒诰》、《梓材》、《召洁》、《洛浩》、《多士》和《多方》诸篇看,可知周公旦对付殷民族的手段是如何的厉害与毒辣,除把他门当作奴隶使用外,又把他门迁到洛邑,不听话的就用严刑处罚。 孔子是怎样宣布少正卯的罪状的呢?他说:下面五条,只要 13 ==========第17页========== 犯有其中一条的人,就应该处死。 一、了解事物变化,铤而走险的; 二,不依奴隶制的正道行事,固执地走所谓革新之路的; 三、把他的所谓革新道理说得头头是道的; 四、,对奴隶制统治中所产生的一些腐朽不稳的现象,知道 得非常之多的; 五、把反奴隶制的道理说得义正辞严似的。 孔子说:现在少正卯对这五条都犯了,所以非杀不可。他根 据这五条定少正卯的罪案绷就是, 一、聚众结社; 二、鼓吹邪说; 三、淆乱是非。 在这三大罪名之下,就把少正卯的性命结果了,可见孔老二 这家伙对付当时的进步人士是怎样的不留情的。 从做鲁司寇下台不久,他又做了件自命得意的事。 当时鲁国的新兴力量,如孟孙、叔孙和季孙这王家大夫,他 们不仅掌握鲁国实际的权力,又各自建筑有都城。 “孔子为鲁镊相,朝七日而诛少正卯。门人进问日:夫少正卯,鲁之闻人也,夫子为政而始诛之,得无失乎?孔子日:居,吾语汝其故,人有恶者五,而盗窃不与焉:一日心达而险,二日行辟而坚,三日言伪而辨,四日记醜而博,五日顺非而泽,此五者,有一于人,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,而少正卯兼有之。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,言淡足 14 ==========第18页========== 以饰邪营众,强足以反是独立,此小人之桀雄也,不可不诛也。"(《简子宥坐篇》) 孟孙建筑有成都,叔孙建筑有邱(同音“后”)都,季孙建筑有费都。 都城,在奴隶制社会里,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建造的,那时正和古代欧洲希腊雅典的所谓城市国家一样,多一都城即等于多一 国家。现在孟孙、叔孙和季孙都各自有了都城,那不等于他们都各自有了国家,和鲁国对抗吗? 孔老二老早就对这事感到不舒服,等着找机会把它解决。于是暗中唆使他的学生子路,堕毁了叔孙氏的邱都和季孙氏的费 都,只有盂孙氏的成都,大概防守得相当坚固吧,没有给堕毁掉。 “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,于是叔孙氏堕郡。季氏将堕费,公山不狃叔刊孙辄帅费人以袭鲁,…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,费人北,国人追之,败诸姑蔑,二子奔齐,遂堕费。将堕成,…冬十二月,公围成,弗克。”(《左》定公十二年传)"孔子行乎季孙,三月不违。日:家不藏甲,邑无百雉之城。于是帅师堕郡,帅师堕费。”(《公羊》定公十二年传) 为新兴势力所不满 后来,孔子到了卫国。他在卫国住了五年,其间虽几次请人推荐,想得到卫君的重用,但是没有达到目的。 15 ==========第19页========== “王孙贾(卫国大夫)问日:与其媚于奧指近臣),宁媚于灶意思 是讽刺孔子奉承他),何谓也?子日: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“(《论语.八佾》)又,"(孔子)于卫主亲近之意)颜雠由(卫国大夫)。弥子(卫君宠臣之妻与子路之妻,兄弟也。弥子谓子路日:孔子主我,卫卿可得也。子路以告,孔子日,有命。”(《孟子万章上》) 于是他想到陈国去。 不料经过宋国时,他又不识相地和他的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面 练习礼节。宋国司马桓(同音“颓”)本来就不满意孔子这一套, 现在听说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练习什么礼节,便叫人把大树砍掉, 孔老二就吓得赶快跑了。 到了陈国,又弄得非常狼狈,不仅各方面的人都不理他,并且连饭也不给他和他的学生们吃,使得他们饿了好几天的肚子。 “孔子不悦于鲁卫,遭宋桓司马,将要而杀之,微服而过宋。”(《孟子.万章》又:“孔子去曹适宋,与弟子习礼大树下,宋司马桓欲杀孔子,拔其树,孔子去。”(《史记孔子世家》又:“孔子过宋,与弟子习礼于树下,宋司马桓姓使人拔其树,去适于野。”(《艺文类聚》引《典略》) “在陈绝粮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又:“孔子…厄于陈蔡之间, 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椹,弟子皆有饥色。”(《荀子宵坐篇》) 后来只好打定主意,经卫国回到鲁国。 16 ==========第20页========== 当走过卫国时,他又野心勃勃起来,打算拿一套正名分的办 法去主持卫国的朝政,大概是受到卫国进步力量的抨击,结果又 未得逞。 “子路日: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子日:必也正名乎1”(《论语.子路》) 最后的企图 孔子周游列国后,政治上虽然到处碰壁,但他还是不甘心奴 隶制就这样没落下去,总想千方百计把这一旧的社会制度维护住。他的方针,就是一一天天讲究正名分,天天讲究习礼仪。他 想这样把西周奴隶制所分的等级恢复和固定下来,使奴隶主总是 奴隶主,奴隶总是奴隶,永远不变。 孔子的反动思想和他日常的表现,当时已经受到人民批评。 比如: 长沮(同音“居”)、桀溺和守门的、背筐的人,都骂他不识时务,时势已经不可挽回了,偏要这样蛮于。 桀溺说孔子,滔滔者,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”(意即一般趋势如此,非人力所可挽回)。(《论语.微子》)晨门(守门的人说他"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?”(《论语.宪问》荷蒉背筐子的人则斥他:鄙哉1殌乎!莫己知也,斯已而己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 弓/诗以说明人们应当随时变化)。(《论语.宪问》这许多话,都是叫 孔子识时劣,不可倒行逝施。 17 ==========第21页========== 还有一位耘田的老人,骂得更中要害,说他四肢既不劳动, 五谷也分不清楚。这是说孔子是个不劳而获的寄生虫。 “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(老人),以杖荷篠(竹器》。子路问日:子 见夫子乎?丈人日: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植位)其杖而芸(去草。”(《论语微子》) 有一次,郑国发生奴隶暴动,奴隶们进攻郑国的禁地一一萑 (同音“环”)苻,结果被反动奴隶主的武装镇压下去了。 孔子听到了,高兴地说:“好呀!对待奴隶宽了,奴隶就要造反:现在这样严厉处置,真是好呀!” 孔子回到鲁国。忽然听到齐国的陈成子把齐简公杀了,他马 上走去告诉鲁君说:“这是怎么样的‘犯上作乱’呀!你赶快出兵去讨伐吧!” 鲁君大概是估计自己的力量不够,尽管孔子这样讨好,也没 有理睬他。 “郑国多盗,取人于萑苻之泽。太叔…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,尽杀之,盗少止。仲尼日:善哉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。"(《左》 昭么二十年传) “陈成子弑简公。孔子沐浴而朝,告于哀公日:陈恒弑其君,请讨之!公日:告夫三子。孔子日,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”(《论语.宪问》)又《左》哀公十年传亦载此事。 18 ==========第22页========== 碰了这么一个钉子,孔子当然不舒服。 于是他采取消极的办法,用他那套守旧的反动观点,把历史 上留下的典籍编制一番,还编订了一部正名分的《春秋》。他想, 这样一来,许多他所认为的“乱臣贼子”(实际上是当时的新兴势力),就不敢乱动了,就得上是上,下是下,规规矩矩的。 他还招收了许多学生,把他的一套反动主张讲给学生们听,叫学生跟着他跑,依照他所讲的去努力干。 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,大概就是这样 孟子说:“世衰道微,邪说暴行有作,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惧,作《春秋》,《春秋》,天于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日:知我者,其惟春秋乎,罪我者,其惟春秋乎!”(《孟子.滕文公》)他的意思就是叫人读了《春秋》之后,不敢向旧社会进攻。孟子吹捧他,说孔子写《春秋》,使得那些“乱臣贼子”都感到害怕, 是了不起的大事。 19 ==========第23页========== 顽固地反对社会变革 孔子的所谓“道” 在中国奴隶社会中,所谓“君子”,指的是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代言人,所谓“小人”,指的是奴隶们。 孔子知道“君子”的生活是很好的;有的即使稍为贫穷,也顶多不过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那样。颜回仍旧有房子可住,有饭吃,有水饮,生活还可以过下去。 即使生活比较困难的,像晋国的邻缺那样,也还是有一块土 地可以自己耕种,也可以过活。 所以孔子认为“君子”的心胸是宽大的,对吃饭问题不必多去操心,所要操心的只是“道”。 “子日:贤哉回颜回也1一箪(饭器)食,一瓢(饮器》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,不改其乐,贤哉回也!”(《论语.雍也》) “臼季使过冀,见冀(卻缺耨,其妻髓之,敬,相待如宾,与之归,言诸文公,…文公以为下军大夫。”(《左》僖公三十三年传) “子日:君子坦荡荡宽广)”(《论语.述而》) “子日:君子谋道不诶食.…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"(《论语.卫灵么公》) 为什么“君子”要操心这所谓“道”呢?这就关系到“小人” 一方面了。 20 ==========第24页========== “小人”与“君子”完全相反。 “小人”过的生活如同牛马一样,痛苦不堪,所以不免时常 着急,没有“君子”那样安闲自在。他们整天都要为自己的生活来操心,过不下去时,就不免有点愤愤不平,不说奴隶主的好话。就这样还算好的!如果生活被鞭策得太紧,遭受压迫剥削到无法 活下去时,他们就不那么听话了,甚至会成群结党的联合起来造 奴隶主的反。 这样一来,“君子”们可就怕了。他们就不能不想办法来压服奴隶。孔子的办法就是用“道”来解决这个问题。 “君子”们所操心的道,就是这个“道”。 ”小人长戚戚。"(《论语述而》。 “子日:小人喻于利。”又"小人怀土。”(《论语.里仁》)“子日: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小人反是。”(《论语颜渊》) “子日:小人比而不周不忠信)。”(《论语为政》)“子日: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)"小人同而不和。”(《论语.子路》) 有“道”与没有“道” 孔子还怕一般人不明白“道”的意思,对此还下了明确的定 义,有“道”的话,一切政令军令都应该从天子手里发出:如果不从天子手里发出,而从各个诸侯发出的话,那就是没有“道”。 21 ==========第25页========== 规定得相当明白。 后来大概对时势感到无可奈何,硬要政令军令都从天子手里 发出有点办不到,于是不得不对于“道”的定义又再规定一番:有道的国家,政权不能再下移到大夫的手里去:有道的国家,人民不得随便议论批评朝政。 “孔子日: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,自天子出,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,自诸猴出。”(《论语.季氏》) “孔子日: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,天下有道,则庶民不议。 (《论语季氏》) 前一条的规定颇为圆滑,对天子或对各诸侯国的国君来说都 可以,都可以说政权不能下移到做大夫的手里。不过,从他说话 的时势来看,大概是对国君说的。原因是当时鲁国的政权已不在鲁君手里,逐渐落到进步的大夫手里了。后一条的规定则十分具体。腐朽了的奴隶主国君的政权本来己经不稳,如果再加上人民 的批评,那不马上就要垮台吗?所以他认为这一条规定是很重要的。孔子不是这样说吗:人民只可以供奴役和驱使,决不能让他 们懂得什么知识和道理。 让他们知道的东西多了,他们就会乱批评起来,这样奴隶主 国君的政权就会垮台。孔老二这家伙非常痛恨的就是这一着。 “子日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(《论语泰伯》)“子日:…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(《论语阳货》) 22 ==========第26页========== 为维护奴隶制而提倡“正名” 上面只是对什么是“有道”和什么是“无道”作了一个消极的规定。 当然这还不够,他还提出积极和具体的办法。这个办法,前 面已略略提到过,就是纠正名分。用孔子的话来说,叫做“正名”。 “子日,必也正名乎!”(《论语.子路》) 当时臣子杀国君、儿子杀老子的事情,己经不断发生。比如: 卫国的臣子州吁杀了卫君完;而楚国的世子商臣杀了楚君君页,这件事不但是臣子杀了国君,并且还是儿子杀了老子。这 许多都是实际例子。 “卫州吁弑桓公而立。”(《左》隐四年传》“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君页。”(《春秋》文公元年) 就这样,孔子对当时政治上的变乱是看不下去了,所以认为 非正定名分不可。 他的企图,想从正定名分中来做到:国君像个国君,臣子像个臣子,父亲就是父亲,儿子就是儿子。大家遵守本分,就是说 名分不要乱。 像那臣子杀国君,儿子杀老子,那就是名分乱了。 名分乱了,可就危险。 奴隶主仓库里所储存的食米就要保不住,就会没有饭吃,因 23 ==========第27页========== 为所谓“乱臣贼子”会起来造反呀! “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日,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公 日。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予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刘宝楠正义云:“仓廪虽多,吾不得食也。”)(《论语颤渊》) 孔子对政治上的变乱,越来越感到可怕。所以当齐国的陈成 子杀了齐简公时,他不讲是非曲直,认为这是大逆不道,臣子怎么可以杀国君呢?这不是不守本分吗?他不管杀得对不对,为了 纠正所谓名分,极力主张讨伐陈成子。 “陈成子弑简么公。孔子沐浴而潮。告于哀公日。陈恒弑其君,诸讨之。”(《论语宪问》) 这表现出孔子维护奴隶制的顽固立场。 孔子讲《春秋》,也特别注重“正名”这一点。对他的学生, 对当时许许多多其他人物,都宣讲一番“正名”的道理。 他认为奴隶社会中被搞乱了的名分得到纠正,变革了的社会 现实也就可以改变回去,旧秩序就可以得到恢复了。 其实,这是痴心妄想。在孔子的时代,奴隶制的崩溃已成为 历史的趋势;新兴的封建制代替没落的奴隶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,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。 因此,孔子讲“正名”,要用殷周以来奴隶主阶级那套主观 24 ==========第28页========== 的观念(“名”),去阻挡客观社会的变革,妄图挽回奴隶主贵族 统治的颓势,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。这正是孔子的顽固立场的又 一表现。 从哲学上来看,孔子离开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,提倡主观的“正名”观点,正是他主观唯心论世界观的大暴露。 25 ==========第29页========== 挽救奴隶制没落政权的方针 孔子为什么宣扬“仁” 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中,不论奴隶也好,土地也好,都属 于同一个血统的氏族所有,所以叫做族有的奴隶制国家。 溥天之下,莫非王士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(《诗经.小雅北山》又"芋尹无宇日:…封略之内,何非君士?食土之毛,谁非君臣?”(《左》昭公七年传) 在这种国家里面,奴隶大都是外族的战俘,从自由民到贵族 都属于同一个氏族。 所以在用人方面,也就不论那个人好与坏,能力上行不行, 也总是在使用自己氏族中的亲属。即使在奴隶制政权日趋没落的情况下,这种用人方针也没有多大改变。就宋国来说:宋国在宋共公死了以后,就是用了华元、华喜和公孙师,前面两个是戴公的后裔(同音“义”),后一个是庄公的后裔,都是贵族。 “于是华元为右师,龟石为左师,荡泽为司马,华喜为司徒,公 孙师为司城…二华,戴族也,司城,庄族也,六官者,皆桓族也.”(《左》成公十五年传) 偶然也有不用自己亲属的,如: 26 ==========第30页========== 单献公曾用过外族人来参政,但结果被襄公的后裔杀了。 “单献公弃亲用羁,冬十月乙酉,襄顷之族,杀献公而立成公。”(《左》昭么公七年传) 可见当时不用自己的亲属是不行的。 不过,尽管是用自家人,要用自己的亲属来当政,仍旧有不 少曾经当权的奴隶主贵族,敌不过时代的激流,终于没落下去了。 比如晋国: 曾经当权的贵族一一栾、邻等八氏,就沦落成了奴隶;孔子 本人也是宋国没落贵族的后代。 “叔向日:…栾、邻、胥、原、狐、续庆,伯,降在阜隶。”(《左》昭么公三年传) 有的贵族沦落为奴隶,也有的奴隶从时代的激流中解放出来当了权的。 如齐国的鲍文子,鲁国的婴齐,晋国的州绰与竖头须,他们 原来都是奴隶,后来都得意起来了! 鲍文子…尝为隶于施氏矣。”(《左》定公九年传)“婴齐,鲁之常隶也。”(《左》成十六年传)“晋之州绰(曾)为隶。”(《左》襄二十一年传)“晋猴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”(《左》僖公二十四年传) 27 ==========第31页========== 孔子看到这种情形,认为这样下去不行。贵族们没落下去, 奴隶们反而得意起来,这还成世界吗?这不对头,要赶快想办法, 恢复旧秩序! 想什么办法呢?他认为最好还是这样:从贵族至自由民,这 同一血统的氏族要好好团结起来。 于是他提出一个“仁”的口号。 “仁”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。“仁”这个字,按照古义,是说两个人彼此相通的意思。两个人以上就是多数,因此“仁”就是多数人相通,多数人相爱的意思。 所以说“仁”就是“人”呀!大家以“人道”相待。"仁者人也。”(《中庸》第二十章) 这样说来,“仁”这个口号仿佛是很漂亮的,大家都能以人 道相待,难道不好吗?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。 从孔子来说,他是讲了许多“仁”,但是,他是把奴隶等被奴役的劳动人民排除在“仁”之外的。 比如他说:在奴隶主中间,可以有不仁的人(这是指改变了生产方式的季孙他们):而在奴隶和被奴役的劳动人民中间,就绝没有一个能够做到“仁”的。 “子日: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(《论语宪问》) 28 ==========第32页========== 又说:奴隶们对于“仁”,虽然有时好像比水火更需要;但 根据我亲眼所见,奴隶中只有为了水火而把命送掉了的,却从没 有一个是为了“仁”而把命送掉的,可见奴隶们是天生成的不仁的人。 “子日,民之于二也,甚于水火。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,未见蹈 仁而死者也。”(《论语.卫灵么公》) 可是那不仁的人是容易为非作歹的呀!这一点不是会威胁到 奴隶主贵族们的统治吗?于是贵族们不能不有所准备。 “子日: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。”(《论语里仁》) 从上面可以看出:孔子对于“君子”(奴隶主)“小人”(奴隶)的界线,从来是很严格的。他所讲的“仁”并不包括一切的 人,只是包括了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士大夫。孔子说“仁者爱人”, 完全是骗人的鬼话。 那么孔子为什么拼命鼓吹“仁”呢?他是想以“仁”来团结 原来属于统治者氏族中的奴隶主和自由民,认为整个氏族团结好 了,就可以对付奴隶们的造反。 所以,当他的学生一一仲和子贡问怎样才能做到“仁”时,他一则回答说: 不论在国君那里做官,还是在卿大夫家里做官,其原则就是: 自己不愿意的东西,不要强加给别人:自己不愿意做的事,不要 29 ==========第33页========== 叫别人做。这样,一邦一家就不会怨恨你,就可以把这一邦或这 一家团结得很好。他再则回答说:住在一个国家里,首先要把那 一个国家中仁爱的“君子”们好好团结起来。 “仲弓问仁,子日:…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(《论语.颜渊》按注云:“在邦即仕于诸侯之邦,在家即 仕于卿大夫之家。" “子贡问为仁,子日:…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) 这就是孔子提出“仁”的口号来团结同一血统的“君子”们 的方针。 他这样想:氏族内部团结的功夫做好了,连流落在外边的亲 戚故旧也毫无遗漏的团结起来了,这样,奴隶们就不敢随便起来 造反;不但不敢做坏事,并且只要“君子”们团结得很紧,表现 出特别仁爱的时候,他们还会被感化,还会安分守己。 “子日…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,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" (《论语.泰伯》 从奴隶主贵族到自由民,这同一血统的所谓“君子”们团结 起来了,奴隶们也安分守己了,奴隶社会的旧秩序不就可以维持, 天下不就可以太平了吗? 这就是孔子宣扬“仁”的反动目的。 30 ==========第34页========== “仁”的中心内容 孔子拿出“仁”来作号召,目的是想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,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。但是怎样使整个社会做到“仁”?“仁”的中心内容又是什么呢? 它的中心内容有两个:一个是孔子在答复颜渊时说的:“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”另一个是他的学生有子所称述的:“孝 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见《论语.颜渊》。见《论语.学而》。 前一个中心内容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:克制自己的欲望,约束自己的行动,回复到殷、周奴隶社会的礼制范围,这样才叫 做“仁”。比如,孔子说:富呀,贵呀,都是大家所想望的:但是在想望中,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,不能越过本分去强求。要是越过本分去强求,那就是不合道理:不合道理的强求,自己就应 该克制:贫呀,贱呀,都是大家所过厌的:但在讨厌当中,各人也应守各人的本分,不应去妄求富贵。要是妄求富贵,那就是不合道理:不合道理的妄求,还不如安守着自己的贫贱。 “子日: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,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(《论语里仁》) 这就是孔子所宣扬的“克己”。 31 ==========第35页========== 孔子叫人这样来克制自己的欲望是有他的企图的。 当时不是有许多新兴的势力,如鲁国的三家、晋国的六卿和 齐国的田(陈)氏,都在向他们已经腐朽了的奴隶主公室进攻吗? 不是还有奴隶们不甘心受压迫而向外逃跑吗? 晋国的六族,即:范氏、中行氏、知氏、赵氏、魏氏和韩氏。他们世代都是晋国的卿大夫,所以称为六卿。后来范、中行和知氏灭绝,韩赵、魏三氏强盛,瓜分了晋国成为诸猴。鲁国的三家,即孟孙。叔刊孙和季孙。鲁国政权,是落在三家手里。齐田氏,又称陈氏,世代 都是齐国的卿大夫,最后代齐为诸侯。《左传》昭么公三年时,晏婴说到侪国的情形:“"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。”叔向说晋国的情形也是这样:“民闻么公命,如逃寇仇。”这都说明奴隶都从公室中逃跑出来。 孔子认为这些行为都不对,都是不守本分,不能克制自己的 欲望;要是安分守己,能克制自己欲望的话,做大夫的怎么会去 进攻国君,做奴隶的怎么会逃跑呢?所以,首先应当是氏族贵族内部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安分守己。那末,奴隶们自然就会规规矩矩,不会逃跑了。 人们不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困难,即使弄到流离失所,也应当克制自己,不去“为非作歹”,不要有种种越过本分的企图。不要为了生活而损害“仁”的道理,宁可牺牲性命也要做到“仁”。 “子日:…君子无佟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(《论语。里仁》)"子日: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人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 32 ==========第36页========== (《论语.卫灵公》) 再看看孔子的所谓“复礼”。 “复礼”不是一般说的要讲究礼貌,他的主要意图,就是倡 导把奴隶制原有的阶级区分恢复起来。 本来在西周奴隶社会中,曾有过所谓“礼治”。奴隶制的所谓“礼治”,其实就是规定奴隶主和奴隶的“尊卑”上下的关系。 奴隶主是统治奴隶的,奴隶主的意志就是法律,他们可以随心所 欲地压迫和剥削奴隶,甚至加以屠杀;奴隶只能绝对服从,不许反抗。这就是所谓“礼治”。 可是孔子这时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? 像晋国绛(同音“匠”)这个地方,有的商人原来是奴隶,现在居然富有起来,穿着漂亮的衣裳,坐着华丽的车子,好像上层 社会的人,在政府里和贵族们打交道。 在西周奴隶社会中,原来是”工贾官食”,工奴和商奴均为贵族 所蓄养,但后来有些逃跑出来的成了大商人。如《国语.晋语》中所载:“夫绛之富商,韦藩木揵,以过于朝,唯其功庸少也,而能金玉其车,文措其服,能行诸猴之贿,而无寻尺之禄,无大绩于民故也。” 而孔子自己的学生一一樊迟,他是上层社会的,现在却要求去干下层社会的事,想去学种田和种菜。 “樊迟请学稼。子日:吾不如老农。请学为圃,日,吾不如老圃。 33 ==========第37页========== 樊迟出,子日:小人哉!须也。”(《论语.子路》) 当时还由于奴隶们到处起来反抗,有些倾向进步的人,看到 这种趋势,认识到必须改变旧的统治办法,对贵族和奴隶的关系, 要规定一些法律条文,对奴隶主作些限制,叫作“刑书”;晋国把“刑书”铸在鼎上,让大家可以看到,这就叫“铸刑鼎”。后来代表新兴封建力量的法家,就是主张这种“法治”的。 孔子对于这些情况,拼命反对。 晋国人“铸刑鼎”这件事,他听到以后,就很不以为然地说;把贵族和奴隶混在一起,怎能显示出贵族的尊严伟大呢?这么一来,贵贱之间一点区别都没有了,还成个什么奴隶制国家呢?因 此他坚决反对,并表示一定要遵照周公旦时奴隶制的典章制度才 行。 “晋…铸刑鼎,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。仲尼日:晋其亡乎,失 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,以经纬其民,卿大夫以序守之, 民是以能尊其贵,贵是以能守其业,贵贱不愆,所谓度也。…今弃是度也,而为刑鼎,民在鼎矣,何以尊贵,贵何业之守?贵贱无序,何以为国?"(《左》昭二十九年传) 于是赶快倡导要把原有的阶级区分恢复起来。按照他的说法,就是要“复礼”。 孔子认为:有许多工作,如耕田和种菜,这是当奴隶的“小 34 ==========第38页========== 人”们分内的事,上层社会的“君子”们就用不着去动手;“君子”们只要讲礼讲信义,“小人”们就会规规矩矩替“君子”们 做这些事,何必要劳“君子”们来费手脚呢! 孔子答复樊迟的话这样说:“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,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,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,夫如是则四方之民,强负其子而 至矣,焉用稼?”(《论语子路》。 他还认为:对“君子”们可以客气,可以讲礼;但对“小人”们就用不着客气,不对的话,只有使用刑罚。那才是奴隶社会的老规矩呀! "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(《曲礼》) 对当时倾向进步的大夫,如鲁国的季孙,把从公室里分来的 奴隶,全部予以解放,使他们以佃民身分来从事生产。孔子认为:这是破坏了周公建立的礼制。所以,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季孙这样 做时,孔子破口大骂道:冉求己不是我的学生了,同学们可以鸣鼓而攻之! “季氏富于周公不依周公之典,自行改变生产方式,因而特别富有起来),而求也为之聚敛,而附益之。子日: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,可也!”(《论语.先进》) 从孔子看来,季孙只是个大夫,这样不守本分,任意地改变 35 ==========第39页========== 原有的生产方式,这是对于礼制的破坏,就是“不仁”。 所以他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,约束自己的行动,一切按照 奴隶社会的老规矩办事,把原有的阶级区分恢复起来。这样整个 社会就可以归向“仁”,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,就可以太平无事了。 这就是孔子宣扬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的中心思想。 见《论语.颜渊》。 36 ==========第40页========== 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方法 为什么提倡“孝弟” 孔子提出“仁”的号召,如前面所述,中心内容是“克己复 礼”。但要统治者氏族中的人都做到这一点,还需要下很大功夫。而“孝”与“弟”(悌)就是做到“仁”的基本功,所以说“孝”、“弟”是“仁”的根本。 本来孔子这样想:要维护周氏族的统治,首先就得团结周氏 族,巩固周氏族。怎样团结与巩固呢?只有在氏族中讲“亲亲”和“孝”。凡是周氏族中的人,不论是当权的,或已经没落的和 正在没落的,大家都能笃爱自己的亲属,都不忘氏族,都对氏族的祖先行孝道,这氏族岂不就团结与巩固了吗? 因为“孝”是儿子对父母祖先来说的,所以用来维系氏族中的纵的关系;“弟”是指平辈中作弟弟的要尊敬兄长,所以用来维系氏族中横的关系。这样,统治者氏族中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团结得很好,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就可以获得巩固了。 孔子还认为:宣扬“孝”“弟”不但可以加强统治者氏族内 部的团结,同时还可以促使奴隶们变得老实。他的学生曾参(同 音“身”),曾经这样说过:对死人的丧事要表现得很悲痛,对 祖先的祭祀要非常恭敬,君子们能够这样做,奴隶们也就会老实 起来,表现得规规矩矩的了。 37 ==========第41页========== “曾子日:慎终追远(丧尽其哀,祭尽其敬之意),民指奴隶)德归厚矣。”(《论语.学而》) 后来封建社会的族权、父权,长期以来,是束缚劳动人民的 精神枷锁,不就是孔子思想的流毒吗? 孔子所以把“孝”“悌”看成是“仁”的根本,不单是用来维护一家一族的团结,更重要是和“忠君”联系起来。 比如,有子称述孔子的意旨说:一个人在家中能够做到“孝”“弟”,而会于“犯上”的事情,那是少有的:如果连“犯上” 一一违反统治者的事情都不于,而会起来“作乱”一一造奴隶主 贵族的反,那就更不会有了。 “有子日: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挨,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”(《论语.学而》) 这意思就是说:在家中能尽“孝”的,必能忠于族有的奴隶 制国家、忠于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。这就是把“忠”建立在“孝”“弟”的基础之上。也就是说:“忠”以“孝”“弟”为前提,“孝”“弟”以“忠”为目的。 孔子在答复季康子问时又说过:能够做到孝慈的人,就一定会对君主尽忠。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,如之何?子日:…孝慈,则忠。"(《论语为政》) 38 ==========第42页========== 所谓“忠臣出于孝子之门”,几千年来还不是奉行孔子这一 套吗? 孔子把宣扬“孝”道,不是只看作道德伦理问题,而是直接 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。 如他答复为什么不去从政时说:《书经》上说:要行大孝, 要对兄弟友爱。把这孝友的道理宣传给当权者听,要他们这样做, 这不是等于自己从政吗?何必一定自己去参政呢! “或谓孔子日:子奚不为政?子日:《书》云:孝乎惟孝,友 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·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”(《论语.为政》) 孔子往往这样把“孝”与“忠”联在一起来说,把“孝”与 “政”联在一起来说,可见他主张的“孝”,也就是尽忠,也就是为政,想以此来达到维护这濒于崩溃的族有奴隶制国家的目的。 这个目的如果能够达到,孔子就认为这是“天下归仁”。孔子顽固地维护濒于崩溃的奴隶制,所以他把“孝”“悌”看成是“仁”的根本。 宣扬“忠恕”的作用 孔子提倡“孝”“弟”,目的是为了忠君。可是当时的奴隶 制已经于崩溃。然而,怎么办呢? 消逝的东西是无法恢复的,枯萎了的东西是不能重新繁荣 39 ==========第43页========== 的。但是他想硬着头皮维护奴隶制,要下死力干一番。 于是,他对当时那些奴隶主头子的君主,大声疾呼地说:要 注意呀!臣子杀君,儿子杀老子,这事并不是今日才开始的,老早就在酝酿着,你们须得提防,须得想办法呀! “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”(《易文言》) 对于鲁国,他当然特别关切,他把鲁君政权不稳的事特别提 出来说道:鲁君的政权早就不稳了呀!经济权的被剥夺己经有五 代了,政权旁落到大夫的手里已经有四代了,这样发展下去,真够危险呀! “孔子日:禄之去公室,五世埃,政逮于大夫,四世埃,故夫三 桓之子孙微埃。”(《论语季氏》) 怎样避免危险呢?孔子提倡“忠”道。 他认为:天子的权柄所以会落在国君手里,国君的权力所以 会落在大夫手里,就是由于大夫不忠于国君,国君不忠于天子。 在这种情势下,就应该使人民的力量向政府集中,大夫向国君集 中,国君向天子集中。最好的办法,就是要人民、大夫和国君都对天子履行“忠”道。 所以孔子倡导“忠”,号召当时一般怀有“异心”的人都能归顺起来,履行“忠”道。这样来恢复那被搞乱了的社会旧秩序。 40 ==========第44页========== 为要奖励臣子尽忠,孔子还把“忠”和“仁”联系起来。比如: 殷商末年,微子、箕子和比干,都是纣王的忠臣。他们见纣 王无道,微子忧愤地走开了;箕子急得没有办法,装疯去做人家 的奴隶;比干不顾一切地进行诤谏,结果被杀。三人的行动虽然各有不同,但对纣王来说,都是很忠直的表现。所以孔子称赞他们说:“殷有三仁。”一又如:(管仲和召忽原来都是齐公子纠的臣子,后来公子纠被害,召忽跟着殉难死了,管仲没有跟着死。子路感到管仲有些不忠,问孔子说:管仲不仁吗?孔子本来也不认为他是“仁”的,但因管仲后来帮助桓公有功,忠于桓公,便答复说:管仲也算是“仁”吧,也算是“仁”吧。 见《论语微子》。 “子路日: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,日未仁乎?子日:桓公九合诸猴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,如其仁,如其仁。”(《论语宪问》) 同时,孔子又想到,要收拾人心也得先来一番小恩小惠,于是他又提倡以“忠”为归依的“恕”道。 比如他说:一个人要想自己站得住,就要帮助人家也一同站得住:一个人要想自己过得好,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。 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。”(《论语.雍也》) 41 ==========第45页========== 这话说得也实在够漂亮,可是奴隶主怎么能帮助奴隶过得 同自己一样好呢?这纯粹是骗人的。这不过是从奴隶主的利益出发,告诫国君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,应该对奴隶们施点小恩小惠而己。 孔子讲“忠”和“恕”,可以说是一个东西的两面;为“忠”以行“恕”,因“恕”而得“忠”。也就是如他所说的:国君待 遇臣子要客气,做臣子的就可以很忠心地来为国君工作。 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”(《论语.八佾》) 所以“忠”和“恕”是孔子为挽救奴隶制统治的危亡而倡导 的哲学。也是包括在“仁”里面,作为“仁”的一种表现。正如孔子对他的学生曾参说:我们的道理是一贯的,并没有什么两样。 “子日: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曾子日:唯!子出,门人问日:何谓也?曾子日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(《论语里仁》) 所谓忠信 孔子还提倡所谓忠信。这是说:主子施点小恩小惠给奴隶们, 奴隶们就会忠实的对主子。 比如他说:你对奴隶们宽厚一点,奴隶们信赖了你,以后你就怎么样来加重他们的工作,他们也会很卖力的替你于,不会有 不愿意的表示。反过来,假使你没有取得他们的信赖,那可就不 行了。那你若加重他们的工作:他们就会不耐烦,说你对他们太 42 ==========第46页========== 严厉,就会从你那里逃跑。 “宽则得众,信则民任焉。”(宽则能使人民归向,立信则奴隶 们愿为服役)川《论语.尧日》) “子夏日:君子信而后劳其民,未信,则以为厉己也。”(《论语.子张》) 当时如宋国的皇国父役使奴隶为平公筑台,结果奴隶们都怠 工。又如梁伯役使奴隶筑城,结果奴隶们借故逃跑了。孔子认为: 这是由于没有取得奴隶们信任的缘故。 “宋皇国父为太宰,为平公筑台,妨于农收。子罕请猴农功之毕,公弗许。筑者讴…子罕日宋国区区,而有诅有祝,祸之本也。"(《左》襄公十七年传) “初,梁伯好士功,亟城而弗处,民罢(疲而弗堪,则日:…秦将袭我,民惧而溃。”(《左》僖公十九年传) 为了要取得奴隶们的信任,就要给他们一点小恩小惠,这样 奴隶们才乐于服役。所以孔子说:给点恩惠,给点甜头,这就最能够役使人。本来,孔子认为奴隶们是只可以供驱使,决不能让他们有知识的。 子日:“君子惠而不费,劳而不怨,….”(《论语尧曰》)“子日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(《论语泰伯》) 43 ==========第47页========== 现在他们既然对主子有了信任,能够忠实的对待主子了;那 么,主子不仅可以加重他们的工作,还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育。 “子日,爱之能勿劳乎,忠焉能勿诲乎?”(《论语.宪问》) 当然,这所谓教育,并不是要让他们得到学问,只是教训他 们怎样忠实对待主人,不要做违背主人的事罢了!一句话,就是 让他们学习怎样驯顺地接受剥削和奴役。 “子日:.小人不可大受,而可小知也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)“子游对日: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: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”(《论语阳货》) 孔子鼓吹的所谓忠信,就是这样的货色。 实质上,这是孔子统治方法中骗人的一手,对奴隶们是颗糖 衣炮弹,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。 44 ==========第48页========== 鼓吹天命和相信鬼神 谈灵魂不灭 人死了,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?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这类 东西呢? 对这个问题,在表面上,孔子似乎是存疑的。他曾这样表示过:关于神奇鬼怪的话,我是绝口不谈的。所以子路问起他怎样 敬奉鬼神时,他来了一个关门的答复:侍奉生人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,哪里还谈得上敬奉鬼神呢!随后子路还在追问;人死后到底是怎么样的?孔子仍旧不理会似的答道:生的事情如何还不知道,哪里就谈得到死后去呢! “子不语,怪,力,乱、神。”(《论语.述而》) “季路问事鬼神?子日: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敢问死?子日: 未知生,焉知死?”(《论语先进》) 对于这个问题,子路一再碰钉子。是不是孔子对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一定的看法呢?这倒并不见得。 如果他真的对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看法,那他为什么主张:人们的父亲或母亲死了,不仅丧仪要办得很隆重,尸体要装殓得 很好,所谓“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”,并且还要素衣素食去服丧守孝三年呢? 45 ==========第49页========== 见《论语为政》 他的学生宰予,认为父母死了要服丧三年,时间未免太长。 就因为这件事,孔子认为宰予不孝,骂宰予“不仁”。 可见,孔子还是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。不然的话,他为什 么主张把死了的人安排得那样好,并且还要特别孝敬呢? 孔子还称赞过大禹,认为禹能够“致孝乎鬼神”。对鬼神要 尽孝道,不是明白承认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吗? 不过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: 鬼神对于不是它这一族或这一等级的人来祭奠时,它是不接受的。 “宰我问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,…子日,予之不仁也。”(《论语.阳货》) 见《论语泰伯》。 “宁武子日:鬼神非其族类,不歆其祀。”(《左》僖公三十一年传) 这种说法不但表示鬼神有亲疏贵贱的区别;同时还表示出,鬼神只是属于当权的贵族的。换句话说,就是被认为只有贵族死了才能成为鬼神,所以鬼神不会接受“异族贱类”的人的祭奠。 孔子也讲过这个意思,只是他的说法稍有不同。 他说:鬼神是不接受“异族贱类”的人祭奠的,如果他们要 46 ==========第50页========== 去祭奠的话,就是想通过奉承鬼神来求得好处。 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”(《论语。为政》)《正义》释云:“卫 成梦康叔日:相夺予享,乃命祀相,皆非其鬼也。又尊卑有等,如《王制祭法》所云庙数有定,若色之尔毁桓僖,季氏之以祷而立炀宫,皆非其鬼也。” 他的真实思想是:由于只有贵族死了才能成为鬼神,因此只 叫贵族后裔能够“慎终追远”,促使被奴役者老实起来就可以了。 他的这种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曾参来加以发挥的。 曾参的话是这样说的:贵族和自由民隆重地祭奠他们的祖 先,便可以促使奴隶们对贵族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,这样他们就 会老实起来,不会反抗奴隶主的统治了。 “慎终迫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(《论语.学而》) 这段话再说得明白一点,就是: 贵族们对于历代亲属灵魂的祭奠,既表示他们的高贵,也表 示他们的阔气。孔子以为这样,奴隶们就会对贵族肃然起敬,俯 首帖耳地接受奴役。 从上面看,孔子虽然表面上不直接多谈鬼神,但实际上他是承认贵族死了有灵魂的。 至于广大的奴隶,生的时候奴隶主不把他们看作人,当作牛马来驱使,只是个会说话的工具。所以他们死后,也被剥夺了成 47 ==========第51页========== 为鬼神的权利。正如后来荀子在追述奴隶社会的情况时指出的: 靠劳力来养活自己的耕奴和工奴们,他们死了是没有立宗庙的资格的。 特手而食者,不得立宗庙。”(《荀子.礼论》杨惊注:特其手而食,谓农工食力也。” 他们死了为什么没有立宗庙的资格呢? 因为在奴隶主看来,奴隶同畜牲一样,根本不是人,所以死了也不能成为精灵,不能为鬼为神,那就自然没有为他们立庙祭 祀的资格了。 鼓吹命运支配一切 在另一方面,孔子又鼓吹“天命”,即鼓吹命运支配一切。前面提过,孔子周游列国走到宋国时,宋国的司马桓讨厌他在大树下演习什么礼仪,不是想要杀他吗? 他逃出来后,对他的学生们说:上天给予我这样高尚的道德和使命,桓这混蛋,连这一点都不懂,想要杀我,但他能把我怎 么样呢? “子日:天生德于予,桓其如予何?”(《论语述而》) 后来他又走到卫国叫做匡的地方。这地方的人民大概也听说过孔子,知道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,所以不但不满意他, 48 ==========第52页========== 并且还用武力把他围住。他恐慌得不得了。后来他又侥幸地逃了 出来,并对他的学生们夸海口说:我的天命不该死,匡地方的人 虽然把我围住,可是对我能有什么办法呢? “子畏于匡。日: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!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,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(《论语于罕》) 又有这样一回事:鲁国的季孙原来由于子路曾帮助鲁君堕毁了他的费都,就对子路很不满;后来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伯寮(同音“辽”),又在季孙面前诽谤子路,使得季孙对于路更加不满意,而对公伯寮就特别信任。 又有一位叫子服景伯的,也是孔子的学生,很生气地把这事情告诉孔子说:公伯寮这家伙,他向季孙讨好,向季孙说子路的 坏活,弄得季孙现在不信任子路,反而信任公伯寮了。我告诉你老人家听,你要想惩办公伯寮的话,我可以尽力,把公伯寮的头 杀来示众。孔子却答复说:我维持社会旧有秩序的主张,行得通 固然要靠命运,就是行不通也是命运决定的;但我相信命运是叫我行得通的;既然叫我行得通,那么公伯寮这样来讨好季孙,又有什么用呢,他的诽谤能敌得过命运吗? “公伯寮恕子路子季孙。子服景伯以告,日:夫子固有惑志于公 伯寮,吾力犹能肆诸市朝。子日: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,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,公伯寮其如命何?"(《论语.宪问》按《论语正义》云: 49 ==========第53页========== “朱子或问以为在堕三都出藏甲之时,说颜近理。当时必谓子路此举, 是强公室,弱私家,将不利于季氏,故季孙有惑志。夫子言道将行将 废者,子路堕都,是夫子使之。今子路被想,是道之将废,而己亦不 能安于鲁矣。然行废皆天所命,若天不废道,虽寮有愬,季孙且不听之,若天未欲行道,此自命所受宜然。非关寮想。言此者,所以慰子路而止景伯之愤也。” 从这许多说教中,他要人们相信人类完全是受着命运支配的。而这个命运却是由有意志的天一一上帝所安排的。 孔子鼓吹天有意志,从下面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得更清楚。他答复王孙贾的问话时说:得罪了天,那是没法祈祷的啊!孔子见了卫夫人南子,子路很不满。孔子替自己辩白说:我如果有什么野心的话,天都不容,天都不容! 有一次,孔子病了,子路觉得孔子是鲁国的大夫,就叫他的学生作为大夫的家臣来侍候孔子。孔子感到他本来就没有家臣, 这样做很不好,就发急地说:我这样做,欺骗谁呢?难道欺天吗? 他的得意门生颜渊死了,他叹息地说;唉!天老爷要我的命呀!天老爷要我的命呀! 又有一次,孔子不想说话。由于子贡不理解,还在追问他。他就带气地说:老天爷虽然没有说话,但世界都依照他的意志行 事,四时的流行运转,百物的发生成长,都是自有秩序,老天爷 何必说话呢? 50 ==========第54页========== “子日: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(《论语.八佾》) “子见南子。子路不说悦)。夫子矢之日:予所否者,天厌之,天厌之!”(《论语雍也》) “子疾病,子路使门人为臣。病间,日:久矣哉!由之行诈也。无臣而为有臣,吾谁欺?欺天平!”(《论语.子罕》) “颜渊死。子日:噫1天丧予,天丧予!”(《论语.先进》)“子日:予欲无言。子贡日:子如不言,则小于何述焉?子日:天何言哉!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!"(《论语阳货》) 从上面的事例,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,这是一 种有神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。他大肆宣扬天命论,讲什么“君子 有三畏”。这是说,在统治者氏族中的所谓“君子”,应该怀有 三种畏惧心。 第一、“畏天命”。在殷、周奴隶社会中,作为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天子,都自称是受命于天的,即他们的统治权是由 上天命定的。所以,统治者要使人们承认他的政权神圣不可侵犯, 首先就要叫人畏惧上天。 第二,“畏大人”。既然天子和各诸侯的国君都是由上天命 定的,所以畏惧上天,也就畏惧天子和国君,对他们只能拥戴, 不能有丝毫的侮辱心理。 第三、“畏圣人之言”。圣人是由上帝命定下来代替国君说话的,所以对圣人说的话只能敬畏,不能有丝毫的违反。 51 ==========第55页========== 可是,下贱的奴隶们就不这样,他们就没有这三种畏惧心。你要说有什么“天命”吧,他们根本不知道,当然也无所谓 畏惧;对于奴隶主贵族的什么“大人”,他们非常仇视;对于所 谓圣人们的言论,他们认为是放屁。他们对于这一切,都存着一种藐视的态度。 “孔子日: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押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(《论语.季氏》刘宝楠《正义》云:郑注,大人,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,言天子诸猴侯能为政教,是为贤德之君。程氏程祚说:大人,谓当时之天子诸候也.天 子有天下,建立诸候,与之分而治之,君子之畏之者,岂为其崇高富贵哉?位日天位,事日天积,则皆天命之所在也。…臣杀君,于杀父,三十有余,…亡国五十有余,皆不事畏者也。”按:拥”,排挤也,有推倒意。”人人”,指奴隶主统治阶级。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的呢?孔子并没有明白的说。 在我们看来,事情是很明白的。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孔子宣扬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天命思想,当时奴隶们是不会买账的。 孔子对奴隶没有办法,后来只好这样说:不知道自己命运的人,就算不得是上层社会的“君子”。 他说这句话的用意就是:告诫鲁国的季孙和齐国的田陈氏等 一班人,他们本来也是国君手下的大夫,算是上层社会的“君子”。 52 ==========第56页========== 可是这些人当时却成了新兴力量。孔子怕他们不安分守己,怕他 们利用奴隶们的不满心理,来反抗公室,侵夺国君的产业和大权。 所以就叫他们要知道自己命定的地位,要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死生贵贱都由天命安排,原来上帝命定了怎样就是怎样。叫他们不要 痴心妄想,癞蛤蟆想吃天鹅肉,那就不对,那就违反了天命;违反了天命,那就等于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身分,就不算是一个上层社会的“君子”了。 这是孔子煞费苦心来倡导天命论的中心意思。 “子日: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”(《论语.尧日》) “子夏日:商闻之矣注,盖闻之夫子)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 (《论语.颜渊》) 53 ==========第57页========== 反动的人性论和教育思想 宣称奴隶主贵族的性才是善的 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:他老师讲文章方面的事情,他听到过。 但讲人性和天道方面的事,他却没有听到过。 子贡日: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,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(《论语公冶长》) 其实孔子谈过不少关于“天命”的话,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 了。孔子还谈“人性”,只是说得比较巧妙,不像后来孟子说得那样露骨,所以不大为人注意。比如他说:人的天性是相近的, 由于后来的习惯就隔远了。 “子日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”(《论语阳货》)《论语正义》云:”《论语》言性相近,正见人无有不善,若不善,与善相反,其道已悬绝,何近之有?分别性与习,然后有不善,而不可以不善归性,凡得养失养,及陷溺梏亡,咸属于习也。” 初读这话,颇有点使人费解。所谓人性的相近,到底是和善接近,还是和恶接近?所谓由于习惯的隔远,到底是与善隔远, 还是与恶隔远? 他的话虽说得有点滑头,但我们仔细一想,就可以看出他的 意思是:人的天性是和善接近,不是和恶接近;但是习惯则是与 54 ==========第58页========== 善隔远,不是与恶隔远。 这样一来,他既认为人的天性是与善接近,那就等于承认有 一个先验的东西存在于人们的脑子里。这先验的东西是什么呢?就是所谓善,所谓理。 可是这里也有区别,就是: 有的人善性多,有的人善性少,有的人可以说完全没有。比 如;那些上层社会的人,如国君和贵族们所秉赋的善性最多,理智最丰富,所以他们是统治阶级,支配社会的一切。其次一点的,如从贵族中没落下来,或从下面提升的管事,即是管理奴隶的人,他们属中层社会,善性较少,知识也不怎么丰富。孔子所说和善 性接近的,大概就指的这种人。这种人不能形成独立的局面,只 能帮助国君和贵族们来支配一切或统治一切。最下等的就是奴隶,他们可以说全无善性,只有恶念,所以非有统治阶级对他们 严加管理不可。 因此孔子得出结论说:上等的天才和下等的奴才,一个是有天生的知识,一个是天生无知的蠢物:一个是绝对的善,一个是绝对的不善:一个属统治阶级,一个属被统治阶级。这两种人无论怎样也没有法子改变的。 “子日:惟上智与下愚不移。”(《论语.阳货》)《论语正义》云:”至于极善极恶,非复在习,故孔子日,惟上智与下愚不移。性有善不善,圣化贤教,不能复移易也,是以上智下愚为善恶之分。" 55 ==========第59页========== 这是地地道道宣扬唯心论的先验论,是鼓吹英雄创造历史而 不是奴隶们创造历史。所谓唯天才论都是这样的一套货色。 至于一些属于中层社会的人,你说他具有善性,可是又没有上层社会所具有的那够;你说他没有善性,可是他又不是下等奴才;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只是和善性接近就是了。 同时这种只和善性接近的人,他们是摇摆不定,可善可恶的。 如果沾染了下流社会的习惯,就会成所谓恶人;徜若和上层社会接近,自然就成为所谓好人了。 “有教无类”的实质 孔子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,叫做“有教无类”。 见《论语.卫灵公》。马注云,“言人所在见教,无有种类。”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,好象是孔子主张办教育不分阶级,不管什么种类的人,凡是愿意来学的,他都可以教。 由于这句漂亮话,使得一般人容易受骗上当,容易把他看成是一位进步教育家。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,如反共分子陈伯达,就抓住这句话大加吹捧:胡说什么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“在中国 文化史的发展史上,曾有其划时代的功绩”,“应该大书特书”。 陈伯达:《孔子的哲学思想》。 有的人为了要替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找历史棚,也给孔子挂上 56 ==========第60页========== “全民”教育家的招牌。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?别的暂且不说, 就从孔子收的学费来说吧。孔子这样说过:只要缴纳学费,能够 送十条好的于腊肉作为礼物的,他们来读书,我从没有拒绝过,我都一一取录了。可是当时的奴隶们,连自己的身体也象牛马一样被主人驱使,根本没有上学的自由,更那里会有十条干腊肉送 给老师作礼物呢? '子日,自行束修以上,吾未尝无海焉。”(《论语.述而》孔注云:“言人能奉礼,自行束俯以上,则皆教海之。”《正义》云,“束脩,十艇脯也。以非一艇,故须束之。" 所以,即使把孔子说的那句话解释为对什么人都可以教育, 所谓不分种类等等,实际上也不过是句骗人的空话。 在教育问题上,孔子的阶级观点是很鲜明的,他绝不会打破阶级界限,更不是什么“全民”教育家。 前面我们引述过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:下层社会的人只可以 供驱使,决不能让他们懂得什么知识。他还说:奴隶们之所以下 贱,所以属于下流人,就是由于他们死不肯学习。孔子还特别轻视妇女,把她们看成和奴隶一样,认为是很难畜养、很难对付, 是不可以亲近的。当然也是属于不堪教育的一类人。 “子日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(《论语泰伯》)《论语正义》云:郑此注云。民,冥也,其见人道远。由,从也,言王者设教,务使人从之,若皆知其本末,则愚者或轻而不行。…《春秋繁 57 ==========第61页========== 露.深察名号篇》:民者,暝也,民之号,取之瞑也。冥冥皆无知之貌。…《礼.缁衣》云: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,注言民不通于人道而心鄙诈,雅卒告逾,即此章之义。” “孔子日:…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(《论语。季氏》)《论语正义》云,“困而不学,则蠢然罔觉,斯为材质之最下者,不得为 士类矣。” “子日: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。“(《论语.阳货》) 不过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,为了要使被奴役者更好地从事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,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,供他们剥削和享受,为他们服劳役,他们也需要被奴役者有一点技术上的普通常识。因此,孔子曾经这样说过:奴隶们顶多只可让他们有点技术的常识,决不可以使他们受到高深的教育。 总括孔子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认为奴隶们只是天生成的奴 才,只要他们有点种田、做工和当兵的常识,又能忠实地替主人服务,这就很够了,用不着让他们知道更多东西。 至于奴隶主贵族中的一些“圣人”、“贤人”,从孔子看来,他们是“生而知之”的,都是从娘肚子里带来了先验的知识,是 绝顶聪明的人,所以也用不着去受教育。 “子日:小人不可大受,而可小知他。”(《论语.卫灵公》)王注云:小人之道浅近,可以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。” 58 ==========第62页========== 孔子骂樊迟为小人,就是因为樊迟要去学农学圃,农圃是小人的事情,上层社会的君子是不应去学的。又小人除从事生产工作一农圃 一以外,还应当有从事战争的知识。所以孔子说:“以不教民战, 是谓弃之。”又谓“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”均见《论语子路》) “子日:生而知之者上也。"(《论语季氏》) 这两种人是截然不同的:一种是奴隶主阶级中的“圣贤”, 是天生的天才,所以用不着教:另一种是奴隶,是天生的蠢才, 又没有钱缴纳学费,所以不值得教,也没有资格当孔子的学生。 只有那些中等人物,他们虽也和善性接近,也有一些智慧,但比起上层社会的“圣贤”来,还是差得很远。 最担心的是,倘若他们多和下层社会接近,沾染了所谓下流 人的恶习,那可不得了,那就会什么杀父杀君和其他叛乱篡夺的事都千得出来。 所以孔子认为这一社会阶层的人,是非加以教育不可的。而他的学生也是以这一方面的人为多。同时他们交得起学费,有好 的腊肉作为礼物,而奴隶们当然没有这个资格。 “子日: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胖埃夫!”(《论语.颜渊》)意即加以教育,不致背叛。 (一)德行,(二)言语,(三)政事,(四)文学。又据说,孔 59 ==========第63页========== 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。 “子日:…德行:颜渊、闵子骞冉伯件、仲弓。言语:宰我 子贡。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文学,子游子夏。”(《论语先进》) 根据上面的事实和分析,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:孔子所说“有 教无类”那句漂亮话,只不过是拿来骗人的,事实上,他没有打 破阶级界限,而且阶级界限是非常严格的。这就像今天资产阶级 的所谓民主国家一样,民主虽然讲得好听,原来也有限制,就是只有有资产的人才有民主,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就休想有民主。 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科目,据说分成了四科,那所谓“四教”,就是: 文,行,忠,信。 “子以四教:文、行,忠,信。”(《论语述而》) 不管孔子的教学内容分成四科也好,或是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也好,他的办学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培养出能够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人。 孔子办教育,把“德行”放在第一位,就是要看培养的人是不是符合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和要求。至于知识才能,他是摆 在第二位的。比如: 宰我、子贡都是言语科的高材生,《论语》中是列有名字的。 60 ==========第64页========== 可是,由于宰我反对父母死后守丧三年,所以孔子骂他是“不仁”。 子贡喜欢做生意,虽然很赚钱,但孔子也许认为这不符合奴 隶主阶级的身分,所以骂他“不受命”,就是没有按照天命来行 事。 “宰我问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,…子日:予之不仁也。”(《论语.阳货》) “子日:…赐(子贡)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。”(《论语。颜渊》》 还有冉有,他是政事科的高材生,可能在政治上是有才干的。 可是他并不维护奴隶制,相反:却去帮助季氏搞一些带有封建性 的改革。所以气得孔子破口大骂,不承认他是学生,并要学生们 向他围攻。 “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(冉有)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日:非吾徒也,小于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”(《论语.先进》) 可见,不符合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准,违反他们的政治要求 的学生,即使知识才能比较高,也要受到孔子的批评和斥骂。 至于颜渊,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得意门徒。他的学识才干虽然 没有多少表现,但孔子对他却是赞不绝口,从没有说过他的缺点。 颜渊死时,孔子还呼天叫地,痛哭流涕。这不是说明颜渊的政治 思想,最符合孔子的要求吗? 61 ==========第65页========== 还有曾参,这个孔子说他鲁钝的人,脑子大概并不怎么灵活 吧,但他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,后来却仅次于颜渊,说他能传孔 子之道。而曾参自称对于孔子的忠信等一套,做到时刻不忘。这 就是说,他在政治思想上,是能紧跟孔子的。 “子日:回颜捌也,…于吾言无所不说。”“颜渊死,子日:噫1天丧予,天丧予!”“颜渊死,子哭之恸。从者日:子恸候。日:有恸乎,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?”均见《论语先进》) “参(曾参也鲁。”(《论语。先进》朱注:鲁,钝也。 程颐称“曾子传道”。朱熹也说:“圣门学者,聪明才辩,不为不多,而卒传其道的,却是曾参。"均见《论语》朱熹集注。) “曾子日,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(《论语.学而》) 从上面可以见到,孔子办教育是把学生的“德行”放在第一位的。他向学生灌输反动思想,就是教育学生的思想要符合奴隶主阶级规定的政治道德标准,一举一动要合于奴隶制的规则,如前面讲过的“克己复礼”,以至什么孝悌忠信,亲亲为仁等等。而智育学科,则摆在次要地位。 “子日: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(《论语.学而》) 孔子的教学内容,如学习诗、书、礼、乐等文物典籍,目的 62 ==========第66页========== 也是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服务。比如说,孔子讲“博学于文”,他主张读《书》,又主张读《诗》。 《书》是《尚书》,又称为《书经》。孔子认为,里面所记 载的,不是古代帝王的治绩,就是古代帝王所发布的统治国家的大道理,人们读了就知道怎样做个规规矩矩不乱来的人,又可以 吸取历代奴隶主的统治经验,知道怎样统治国家。 《诗》是《诗经》。孔子教学生读《诗》,也是要他们了解 事奉父亲和国君的道理。 “子日:小子,何莫学夫诗。诗,…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"(《论语.阳贷》朱注,“人伦之道,诗无不备”。 所以,孔子称赞《诗经》说:三百篇诗,总括一句话来说,就是没有什么邪念,思想都是“纯正”的。这样,人们的思想就 会被“纯化”起来,那么,行为的约束,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。只要对于礼仪随时讲究,随时练习,人们的举动也就自自然然的可以循规蹈矩了。(孔子讲的所谓“约之以礼”,就是要通过学礼把人们的行为约束起来。思想“纯化”了,行为又约束了,人们也就很自然的安于旧的社会秩序,那些所谓“犯上作乱”的事就不会发生,世界就太平了! “子日: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日思无邪。”(《论语为政》) 孔子很高兴招收学生,又卖劲地把那些课程讲给他们听,他 63 ==========第67页========== 的用意就是想通过教育来挽救这快要没落的奴隶制。 至于奴隶,他们是没有资格当孔子的学生的,但孔子也想在 社会上对他们施加一点思想影响,使他们懂得做奴隶的应该服从 奴隶主的道理。如果说孔子有一点什么教育人民的想法的话,也只能说,他有的只是愚民教育的主张! “子游对日: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: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”(《论语.阳货》) 办学的道路和方法 孔子办教育的精神,要说是积极吧,也许真有点积极。他自己曾这样说:对于学习,从没有满足过;对于讲授,从没有疲倦过;并且发愤起来,不仅弄得饭忘记吃,连自己将要老 了都不知道。 “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日:女汝)奚不日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又“子日: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海人不倦,则何谓云尔已矣。”(《论语述而》) 这种精神,不是好像很难得吗? 但是我们要问,孔子学的和教的是些什么货色?他的办学道路和方法又是怎样的呢? 64 ==========第68页========== 我们知道,他非常“好古”。他所学习和教人的,都是古代的东西。什么“诗”呀,“书”呀,“礼”呀,“乐”呀等等, 都是殷周奴隶制的一套旧东西。他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向后看, 而不是向前看,为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政治服务。 “子日: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”又“子日: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”(《论语述而》) “予所雅言,诗书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(《论语.述而》又谓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(《论语.泰伯》包注云:“兴,起也。言修身当先学诗。礼者,所以立身,乐所以成性。” 和教学目的相联系的,他的办学道路和方法,也是只搞书本 知识,主张闭门修养,脱离实践。孔子是坚决反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。如有一次,他的学生樊迟提出要学种庄稼,他答复说: 这个我比不上种田的老农呀。樊迟又提出要学种蔬菜,他又答复 说:这个我比不上种菜的老园丁呀。 孔子是不是有点谦虚,觉得他对生产劳动的知识,比不上劳 动人民呢? 并不。 孔子并不认为他不懂生产劳动为可耻;相反,他鄙视劳动, 认为下贱的“小人”们才干这些活,读书的“君子”是不应学这些东西的。 所以当樊迟问不出什么名堂,退出来后,孔子就骂樊迟是“小 65 ==========第69页========== 人”,觉得他的学生提出要学习生产劳动,实在不像话。 "樊迟请学稼。子日吾不如老农.请学为圃,日:吾不如老圃。樊迟出,子日,小人哉!樊须也。”(《论语.子路》) 那么孔子办学,叫学生不参加劳动,将来干什么呢?他的学 生子夏,对老师的意图了解得很清楚,子夏说:“学而优则测仕”, 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。 见《论语.子张》。 在孔子看来,参加生产劳动,是下贱人干的事,而且生活上 也很苦,可能会饿肚子。只有学好书本知识,才能升官发财。这 也是维护奴隶制的反动理论。 读书做官,孔子以后二千多年来的剥削阶级,他们办学不都 是走这条道路吗?一直到刘少奇、林彪也不例外,只是在不同历 史条件下,说话加点新花样而己。 既然读书为的是做官,当然不用参加生产劳动,也不用接触 社会实际。只要学习那些所谓古圣先王,就是那些奴隶主头子们 统治人、剥削人的经验,力求做到他们规定下来的政治道德标准。这样一来,能够埋头读书,闭门修养,也就可以了。 比如:孔子说:要做到“仁”,只靠自己的主观修养就行了, 难道还要靠别人和外界的影响吗? 孔子的学生曾参,大概最能领会他老师这一套,他一天反省 66 ==========第70页========== 自己三次,专搞闭门思过。 刘少奇的“黑修养”,林彪提出的什么“灵魂深处爆发革命”, 话讲得虽有点不同,实质上还不是孔家店的货色吗? “子日…耕也,馁在其中矣,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“(《论语卫 灵么公》) “子日:…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(《论语.颜渊》) “曾子日:吾日三省吾身。”(《论语。学而》) 67 ==========第71页========== 孔子思想的反动影响 从孔子思想到“孔孟之道” 上面叙述完了孔子的反动活动和反动思想。我们清楚地看到,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,他是多么顽固地维护着奴隶制的统治!这说明孔子是奴隶制的守卫者,是维护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。 值得注意的是:他的思想言论,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坏的影响, 而且流毒中国社会二千多年,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肃清。这是为什么?这是由于孔子的反动思想(后来称为儒家思想),很适用于维护反动阶级的利益。所以,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思想家,都 鼓吹孔子的思想,发展孔子的反动思想;同时,他们把孔子吹捧成“圣人”,借以欺骗和愚弄人民群众,加强他们的反动统治。 孔子死后一百多年,孟子(名轲)继承了他的反动衣钵。那时,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,奴隶制日益崩溃。但是,孟子 仍旧不死心。他象孔子那样,跑了好些个诸侯国,鼓吹仁呀,义 呀,礼呀,宣传“仁政”,妄想恢复奴隶制。 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唯心论思想,说什么仁、义、礼、智,都是人们天生就有的,因此,人人都应该发扬它。这和孔子提倡“仁”、提倡“正名”一样,妄想用唯心论的说教来恢复奴隶制 的上层建筑。 68 ==========第72页========== “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(《孟子告子上》) 孟子为了宣传“仁政”,说了不少动听的话,但是实质十分 反动。他说:实行“仁政”,首先就要恢复“井田制”。“井田制”是奴隶制的土地制度,当时,它被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,己成为必然的趋势。可是孟子要恢复它,这不正是要从所有制方 面复辟奴隶制吗! 对于塑造孔子的“圣人”形象,孟子更是卖尽了气力。他极力推崇孔子的门徒吹捧孔子的话,说:自有人类以来,没有一个比得上孔子的。当然,吹捧孔子,为的是宣传他的反动思想,也 是为复辟奴隶制服务的。 “夫仁政,必自经界始。”(《孟子滕文公上》) “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(<孟子.公孙丑上》) 同孔子一样,孟子的反动目的没有达到。但是,他和孔子的 思想,即所谓“孔孟之道”,后来被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所承袭, 用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。 孔子反动思想怎样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列宁曾经说过:“唯心主义客观上就是反动派的武器,反动 派的宣传工具。”孔子的唯心主义和唯心论的先验论就是这样,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反动统治阶级所利用的“武器”和“宣传工 69 ==========第73页========== 具”。 《我们的取消派》,《列宁全集》第17卷,60页。 上面讲过,孔子是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,是反对由奴隶制发 展到封建制的。为什么汉代以后,封建地主阶级又起劲地吹捧孔 子呢?这是由于下列原因: 一、由于地主阶级历史地位的转化。在奴隶社会末期,地主阶级是新兴力量,是一个生气勃勃的革命阶级。它要求打倒奴隶 主阶级,要求社会变革;就在取得政权的一段时期内,也还有进步性。但到后来,自认为政权已经巩固,就反对变革,要求封建政权永恒不变。这样,孔子的思想就适合它的需要了。 二、由于封建政权统治人民的需要。地主阶级,在它上升时期,是采用法家思想的。但在封建统治巩固以后,它认为法家公 开用刑法统治人民,比较露骨,而儒家则比较虚伪,所以汉以后的封建王朝,都宣扬孔子那一套仁义道德的说教,为的是要起到 欺骗人民的作用。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,本来并不喜欢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, 后来由于统治的需要,逐渐转变了态度。到汉武帝时,他结束了 汉初诸侯王分立的局面,更需要从思想上来加强他的统治。 汉武帝接受他的大臣董仲舒的建议: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”战国时期,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流派很多,有所谓“百家争鸣”。这时,其他各家思想都被排斥,而孔子的儒家,就成 70 ==========第74页========== 为官方的统治思想。 “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, 邪辟之说灭息,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,民知所从矣。”(《董仲舒对策》) 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汉武帝的要求,把子思、孟轲这一派流传下来的孔子那一套东西,作了一番加工,把它更加神秘化起来。 一、他把孔子的天命思想发挥到极点。他认为上天有无限的权威,天是有意志的,能够赏善罚恶,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 权的统治,都说成是老天爷有目的地安排的。换句话说,皇帝统治人民,是老天爷的命令,如果不服从,就是逆“天”,就罪该万死。这在哲学上,叫神学目的论。这是为“王权神授”说制造理论根据,目的是为汉代中央集权封建统治服务。 “天者百神之大君也,事天不备,虽百神犹无益也。”(《春秋繁露。郊语》)“天令之谓命。”(《汉书.董仲舒传》)“天子受命于天。”(《春秋繁露顺命》)“反天之道,无成者。”《春秋繁露天道无二》) 二、他根据孔子的思想,提出性三品说。董仲舒把人性分为 三种:第一种是所谓“圣人之性”。如最高封建统治者,就是圣人之性,他们天生有先验知识和道德,所以能代天行道。第二种 71 ==========第75页========== 是所谓“中民之性”。这是指一般地主阶级,他们通过教育是可 以秉承上帝意志行事的。第三种是所谓“斗筲之性”。这是指被 压迫被剥削的农民和手工业者,他们全无先验知识和道德,只能 接受奴役和剥削。 “圣人之性,不可以名性。斗筲之性,又不可以名性。名性者,中民之性。中民之性…性待渐于教而后能为善。"(《春秋繁露实性》) 三、董仲舒还发挥孔子的所谓“正名”思想。他明确提出“三纲”。 什么叫做“三纲”呢? “君为臣纲”。做臣子的要服从国君,也就是劳动人民要服从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一一皇帝。 “父为子纲”。做儿子的要服从父亲。“夫为妻纲”。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。 他还说,这“三纲”也是根据老天爷的命令安排的。“天子受命于天,诸侯受命于天子,子受命于父,臣妾受命于君,妻受命于夫,诸所受命者,其尊于天也。”(《春秋繁露。顺命》)“王道之三纲,可求于天。”(《春秋繁露.基义》) 从这里可以看出,董仲舒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,肯定了四种权力:神权、君权、族权、夫权。这是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劳动 72 ==========第76页========== 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! 董仲舒还认为这种道理是天经地义的。因为天是不会变的, 所以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道理也永远不变。 “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,道亦不变。”(《汉书.董仲舒传》 董仲舒所宣扬的这套形而上学的思想,后来长期地为腐朽了 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。 就这样,孔子的反动思想,便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了。这个原来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,经过董仲舒替他梳装打扮,也就摇身一变,成为封建社会的“圣人”了。 于是汉朝皇帝,把孔子封为“褒成宣尼公”;到唐代,更进 一步加封了“文宣王”的头衔。 鲁迅说:“孔夫子之在中国,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。”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.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》。 汉、唐的封建皇帝,这些最大的权势者们为什么都要捧孔 子?孔子的反动思想是为难服务,这难道不是很清楚的吗? 宋明“理学”是孔子反动思想的继续 到宋代不是有所谓“理学”吗?其实这所谓“理学”,也并 不是什么新鲜货色,不过是在子思、孟轲和董仲舒的思想基础上, 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那一套反动谬论而已。 73 ==========第77页========== “理学”,乍听起来,似乎不错,好像是要摆起事实来讲一番道理,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。“理学”是宣扬所谓“天理”, 讲的是上天的道理。所谓上天的道理,便是阐明上天的意志,其 实是孔子天命论的花样翻新! 比如说:做臣子的要效忠于天子,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,做 妻子的要服从丈夫。 这些道理不是从孔子到董仲舒都己经讲过的吗?再讲有什么新鲜呢?当然理学家们也总是有点花样的,我们看看宋朝理学 家朱熹的话吧。 朱熹认为:这种道理不仅是天经地义的,而且在未有人类社 会之前,这种道理早就有了。所以,它是一种绝对精神,是独立 存在的。 这即是说,“三纲五常”的道理是先天就有的,在没有君、 臣、父、子之前,这道理就先有了,到有了君、臣、父、子的关系以后,才将这番道理安放在里面。 “未有这事,先有这理,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,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。”“直待有了君臣父子,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 正因为这种“三纲五常”的道理被说成是先天就有的,所以宋代的程颢、程颐、朱熹等所谓理学家,就根据这个,得出许多条条框框: 74 ==========第78页========== 什么“君要臣死,不得不死”呀!什么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呀! 什么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呀!等等。 据说这些“天理”就是绝对的真理,谁也不能违反,谁违反了它,就是大逆不道! 因为“天理”就是上天的意志呀! “君臣父子,天下之定理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”“君德即天德也。”“夫天之生物也,有长有短,有大有小,君子得其大矣,安可使小者亦大乎?天理如此,岂可逆哉?”(《二程遗书.语录》)“有高必有下,有大必有小,皆是理必当如此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 对于人性,他们又分出有所谓“义理之性”和“气质之性”。“义理之性”也叫做“天命之性”,是由人所禀赋的“天理”产生的,因而也是善的。这是发挥孔孟的一套先验性善论观点。由于他们把“天理”说成就是“三纲五常”的道理,所以把封建 道德也说成是人人都有的本性,目的就是要人人遵守这套封建统治秩序。 “天之生此人,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,亦何尝有不善?“(《玉山讲义》)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却不遵守呢?朱熹等人就把原因归结到“气质之性”这方面去。 ==========第79页========== 所谓“气质之性”,就是说人虽然能禀赋有天命的善性,但是又会受气质的影响。如果禀赋有“清明之气”,不受“物欲” 牵累,就能保持先验的善性,就是圣人;另一种人禀赋的却是“昏浊之气”,“物欲”多,就会把先验的善性失掉,这就是愚人和坏人了。 “心有善恶,性无不善,若沦气质之性,亦有不善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“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,…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。”同上)“禀得精英之气,便为圣为贤,…禀得清高者,便贵,禀得丰厚者,便富,禀得久长者,便寿,:禀得衰颓薄浊者,便为愚不肖,为贫,为贱,为天。”同上) 朱熹讲的这番鬼话,揭穿了,无非是说,封建统治阶级生来就是性善的,上帝给予他们先验的知识和道德,禀受的气质又好,所以是天生的圣人。劳动人民呢?他们没有这种“义理之性”, 即使有的话,他们禀赋的气质不好,又给“物欲”迷住了心窍,那就是天生的蠢才,被奴役、受剥削也是活该的了。 什么“物欲所蔽”,这完全是胡说八道! 劳动人民在地王阶级的统治下,被压迫剥削得没有饭吃,没 有衣穿,他们就是要起来造反。如北宋王小波、李顺的农民起义, 不是提出“等贵贱、均贫富”的口号吗?“等贵贱”就是要反对 封建等级和封建压迫;“均贫富”就是要反对封建剥削和奴役。 当然,从程颐、朱熹这班孔家店的孝子贤孙看来,这样可不 76 ==========第80页========== 得了呀!那不是“物欲”迷住了心窍吗? 因此,他们疯狂地叫嚷: 什么要保存“天理”呀!什么要去掉“人欲”呀! 什么要闭门好好地“修养”呀!等等。 “只是…人之心,合道理底是天理,徇情欲的是人欲。"(《朱子语类》)“人之.心,天理存,则人欲亡,人欲胜,则天理灭。”同上)”人只有个天理、人欲,此胜则彼退,彼胜则此退,无中立不进退之理。”同上) 这无非是说:造反无理,革命有罪。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,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,被说成是符合“天理”,是理所当然;而劳动人民连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要求,却被沈成是“人欲”, 是罪大恶极。 “理学”的老祖宗孔子,不是也大讲“食无求饱”。“居无 求安”吗?好像饿着肚子也不在乎,那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吗? 并不。他要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就是要吃得好,过得好。 见《论语.乡党》。 宋、明的理学家,奉行的还是孔子这一套东西,不过他们提得更高,提到哲学的高度,为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辩护。 朱熹就是因为能宣扬“孔孟之道”,为封建统治者帮了大忙, 77 ==========第81页========== 所以后来他的牌位被列入孔庙,供奉起来,称为什么朱夫子,这 绝不是偶然的。 至于孔子本人,随着他的反动思想越来越被反动统治者所重 视,他的偶像地位也越来越高。到宋代,在他的“文宣王”头衔上又加上“至圣”两个字;到元代则捧为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;明代,则称为“至圣先师”;清代又加上“大成至圣先师”的封 号。正如鲁迅说的,这班权势者们把孔子“一直抬到了吓人的高度。” 朱熹被封建统治者拉入孔庙列伪“十哲之次”。清朝皇帝也大力表影朱熹:“继孔孟之后,有稗斯文,最为宏巨。”(《清圣祖圣川》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》。 要把批孔斗争进行到底 就是到了近代,孔子的反动思想,仍然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 一根救命稻草。太平天国革命,洪秀全不是到处捣毁孔子的牌位 吗?可是汉奸刽子手曾国藩,以卫道者自居,和他的主子咸丰皇帝把孔子的幽灵抬出来,与太平天国革命相对抗。 当太平天国革命战净迅速发展时,清咸丰帝多次“诣文庙行释奠礼。”(《文宗实灵》卷84)曾国藩则鼓吹“自唐虞三代以来,历世圣人,扶持名教,敦叙人伦,君臣父子,上下尊卑,秩然如冠履不可倒 置。”还宣扬“王道治明,神道治幽”。恶毒攻击太平天国革命,弄 到”士不能诵孔子之经,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,诗书典则,一 78 ==========第82页========== 旦扫地荡尽。"嚎叫“我孔子,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。”均见《讨粤匪檄》) 就在辛亥革命前不久,封建官僚张之洞等人还提出一个教育 方案。这个方案的五条宗旨中,前两条就是忠君、尊孔。他们还 想借宣扬孔子的反动思想,来抗拒所谓“异说”,即抗拒革命。也就是要拿孔子的亡灵作救命稻草,以挽救清朝的垂死统治。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,孔子的阴魂还是不散。卖国贼头子袁世凯,他要做皇帝,不是也把孔子这一幽灵抬出来,提倡什么“尊孔”、“读经”吗? “五四”运动时,提出了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号。后来,蒋介石又配合对苏区的围攻,鼓吹要“尊孔”。 蒋介石这个封建买办法西斯头子,对孔子大肆吹嘘,什么“千秋仁义之师”呀!“万世人伦之表”呀!他说这些干什么呢?他去曲阜“朝圣”时说出了真心话,原来是“为共产主义根本之铲除”。 蒋介石搞“尊孔”,目的是要对付共产党。 不仅这样,就是到了解放以后,大叛徒刘少奇,也跑到曲阜去“朝圣”,大叫“孔老夫子伟大”,“孔老夫子是圣人”。他 还叫人搞闭门修养,鼓吹什么“慎独”功夫,要人去闭门思过, 这还不是贩卖孔子那一套吗? 还有叛徒、卖国贼林彪这家伙,宣扬什么“天才”论,鼓吹 79 ==========第83页========== 有“生而知之”的所谓“天赋之才”。实际上就是要借此宣扬唯心论的先验论,宣扬唯心史观,与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主 义相对抗。要为他篡党篡国,复辟资本主义,搞法西斯专政,制 造反革命舆论。 从上面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,凡是要开历史倒车的人,总是 千方百计的要把孔子这一幽灵抬出来。象刘少奇、林彪等一伙,就妄图借此以达到复辟资本主义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目的。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:“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。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,还存在着阶级、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,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,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。”因此,一定“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”。 转引自《红旗》杂志1967年第10期社论《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》。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要在三 大革命运动过程中,通过刘少奇和林彪这两个反面教员,对孔子的思想作彻底的批判,以肃清其流毒,使孔子这个幽灵,再也不能毒害人民。 80 ==========第84页==========